邀请阿纳斯塔西娅来中国队执教,是中国艺术体操“请进来”的重要一步。“2022年4月我在网上面试了安娜,对她提了一个问题:队伍一天练10小时,你能承受吗?结果安娜说她可以接受一天超过15小时的训练。我以为自己听错了,又问了一遍,还是这个回答。我这才意识到,我们的训练不见得是最多的。”回想这一幕,冯玉娟笑了。“在艺术体操项目称霸多年,俄罗斯队一定有独到的训练理念、方法和手段,此前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到,安娜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。”
作为伦敦、里约两届奥运会冠军,以及东京奥运会亚军,安娜的运动员生涯何其辉煌。如果不是特殊时期和背景下,她恐怕很难选择来中国执教,中国队最初对于她的到来也怀着忐忑的心情。“安娜远道而来、语言不通、成长背景和文化不同,与队伍势必有一个困难磨合期。但是我们拿出关爱家人那样的态度与她相处,全队都真心实意对她好,她也感受到了。”安娜适应得很快,与中国艺术体操集体组团队相处融洽。“一开始安娜看到中国队员练得苦时,她就会哭,她想起了自己做运动员时期的经历。她真心想帮助中国队,作为俄罗斯高水平运动员,安娜带来了先进技术,她经常亲自做示范,非常敬业。所以在巴黎奥运会前,我们就完成了新周期的阶段性续约工作。”冯玉娟说。
除了“请进来”,总局体操中心还大力支持中国艺术体操队“走出去”。“以前我们很含蓄,2019年刚接手时,队伍在国际大赛的成绩在10名左右,运动员也会胆怯,在国外不敢主动去交流。我会给她们更多鼓励,我们主动走过去和其他队拍照、交流,表达对对方的尊重、欣赏和喜爱,就会发现国外的教练员、运动员非常好相处,她们也非常愿意帮助中国队。”孙丹带领队员去国外参赛、训练,与不同国家的裁判、教练沟通交流,主动去听取别人的意见。“从国际裁判的角度,亚洲文化是小众的,你怎么讲好自己的故事?一方面我们要有好的编排,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与别人交流沟通,告诉别人你的立意、理念,让对方感同身受。比如2022年我们在意大利训练,在与教练和裁判交流时,对方听到我们中国风的成套音乐《水龙吟》,我把音乐中的水声和节奏慢下来的设计解释给意大利人听,我说希望每一滴水能滴在你的心上,她们笑了,也理解到了东方的留白这种独特的审美。”孙丹说。
艺术体操项目的特点,决定了“走出去”是发展的必然选择。以前队伍根据规则文本自己琢磨,缺乏与裁判的交流,导致成套难度认定上缺乏与裁判的共识,并不清楚哪个动作的难度被认定成功,带一种“盲猜”性质。由于项目规则是半开放的,成套编排符不符合规则要求需要通过比赛去检验,所以巴黎周期在体操中心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下,中国艺术体操集体组能赛尽赛,加大了国际交流力度。通过不断参赛和交流,队伍更能吃透规则了。通过不断研究制胜规律,队伍在奥运会前的冬训大力发展身体难度,相比2023年的5圈成套提高了难度分2分,3带2球也提高了1分多,新成套在难度价值上更有竞争力了。为了在奥运会前就吃准裁判的评分导向,在体操中心副主任常成和冯玉娟的支持下,队伍还将高水平裁判也“请进来”:从去年冬训到奥运会前,不断请国内外高水平裁判进队一轮轮看编排、把关,然后在成套编排上不断推敲、复核,日臻完善。
奥运会前一个月,队伍转训至与巴黎奥运会比赛场地气候和场馆条件相似的城市,组织了三场赛前测验,严格按照奥运会的比赛时间和资格赛出场顺序,进行全流程模拟测验。同时,队伍在北京的训练基地搭建起在尺寸、布局等基本1比1模拟巴黎奥运会比赛场地的高台。这些前期准备,都对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快速适应比赛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。(转自9月13日《中国体育报》07版)
【打印此页】
【关闭窗口】
